在國內下游鋼材市場需求低迷、全球鐵礦砂供給增長超過需求的形勢下,不斷創(chuàng)出價格新低的進口鐵礦砂,將使國內鋼鐵礦企面臨的困境愈發(fā)嚴峻。
來自青島海關的統(tǒng)計數字顯示,去年我省進口鐵礦砂2.1億噸,比上年增加10%;進口均價為每噸620.9元,下跌22.6%。其中12月當月進口均價跌至458.7元/噸,為2009年7月份以來的最低值,同比下跌41%,環(huán)比下跌5.7%。
雖然全球鐵礦砂價格不斷下跌,但全球主要礦業(yè)公司仍在紛紛增產擴產。2014年,淡水河谷、力拓及必和必拓鐵礦石產量分別達到3.2億噸、2.9億噸和2.2億噸,合計發(fā)貨能力較2013年增加約1億噸。2015年,力拓、必和必拓分別計劃鐵礦石產量達到3.3億噸和2.6億噸,淡水河谷的年產量2018年將增至4.5億噸。這三大巨頭占據全球鐵礦石供應量的半壁江山,勢必對其他供應商的生存空間形成擠壓。
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上述三大鐵礦砂供應商的開采成本只有20美元-40美元/噸,加上海運費也只有40美元-60美元/噸。而國內礦的成本普遍在每噸100美元上下,成本劣勢明顯。隨著進口鐵礦石價格大幅走低,國內多地鐵礦企業(yè)紛紛減產甚至停產,生存面臨困境。據統(tǒng)計,截至去年三季度,國內礦山行業(yè)虧損企業(yè)數即達741家,虧損總額47.4億元,與2013年同期相比增長55.9%。
鑒于此,相關部門及企業(yè)一方面應密切關注國際市場鐵礦砂價格變動及供需狀況,防范寡頭壟斷帶來的風險;另一方面,應合理規(guī)劃國內鐵礦石企業(yè)產能。